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公告通知  政策文件  专家视野  他山之石 
最新通知: · 【通知】关于召开沈阳工业大学教学科研和学科工作暨一流大学建设推进会的通知         · [通知]关于开展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专题培训会的通知         · [通知]沈阳工业大学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工作的通知         · [通知]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委书记刘自康同志在解放思想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的通知(沈工大党发[2018]71 号)         · [文件]关于在全校开展“解放思想推动学校‘双一流’ 建设大讨论”的实施方案(沈工大党发[2018]74 号)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家视野>>正文
一流大学应提供一流社会服务
宣传部  光明网

编者按:教育兴,则国家兴。我国高等教育即将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定性作用日渐突出。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根植于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简言之,一流大学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这既为我们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路径方向。


走出“象牙塔”,融入并服务社会

近年来,国内的高水平大学从过去片面重视学术科研,逐步转向对教学与科研的并重,尤其是加强了对本科教育的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标志着更多高校开始追求更为全面的发展。

其实,大学和人一样,也是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自身职能的认识。

什么叫职能?就是自己的份内之事。那么,除了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到底能不能算大学的份内之事?定是无疑。但是,大学又该如何来看待和开展社会服务呢?

首先,从高等教育发展史看,正是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帮助大学走出了象牙塔。近代以来,关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一句名言就是“走出‘象牙塔’”。欧洲中世纪的古典大学,如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都是教学型大学,育人是其唯一职能。直到1810年,柏林大学在德国创立,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理念,从此以后,大学开始有了研究的职能。

但是,此时的大学仍在象牙塔之中。因为大学所从事的研究与社会需求之间,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大学的研究只是培养人的手段,即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人。直到“高等教育要具备社会服务功能”的理念被提出后,大学才开始真正走出象牙塔。因为它开始与社会发生直接的联系,继而推动社会发展,并慢慢融入社会。

其次,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使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伴随着大学纷纷走出“象牙塔”,社会需求的多元开始促使大学的分化。比如,开始产生大学、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机构、第三级教育等不同的称谓。

既然大学要服务社会,那就需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因此高校的研究也就成为其从事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大学不断解决新问题,也不断得到社会的支持,在此过程中,教师把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进展写出来,就形成了学术论文。

在美国,《莫雷尔法案》的通过也是倡导大学服务社会的一个有效举措。由此,联邦政府设立了一批赠地学院,即对依靠联邦赠拨土地建立起来的学院提供年度拨款。其中,最具盛名的是威斯康星大学。这所学校提出,把整个州作为自己的校园,州需要什么,大学就做什么。大学成为了社会的服务站,也因此成就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

再次,社会服务催生出一流大学。过去,大学就是大学,是“象牙塔”式的自治型组织,也没有建设一流大学的说法或愿景。但走出“象牙塔”即走向社会后,慢慢地,大学开始不一样了。其中,一批以研究为导向的大学开始涌现,即产生了所谓的研究型大学。

后来,它们成为最高水平、最高层次大学的代表,开始影响整个世界,这也就有了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World class university)的说法。它们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多、层次最高,因此发表论文的数量也最多。

可以说,正是社会服务职能推动着高等教育多样化和社会的繁荣,而一流大学的产生又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产物。我们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为,是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两种哲学思想的结合,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近现代以来的大发展。实用即有用,面向社会需求,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进步即不断前行,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创新发展。其结果是,大学既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促使教师学术水平和学校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不同的成长路径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也正是高等学校模式的多样化,它既受大学自身学术传统的影响,也受所在国家的文化、经济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大学既分化、又趋同、再分化……既恪守基本的职能,又有着自己的学术侧重,由此形成了不同大学的不同使命。进一步地,大学开始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具有了不同的模式。

一流大学也不例外,具有多种生成的模式。

在英国,古典型如牛津大学,在产业革命后建立的工业化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以及建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华威大学,它们的发展路径不同,但目前均位居大学排行榜百名之列;

在美国,许多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其中有的是私立大学、有的是公立大学,其教学模式和办学方向相差很大,但它们对世界大学的影响都很大;

在法国,有一类以工程师学校为代表的大学校,它们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机构,地位高于综合大学;

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一个是传统大学、另一个是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国家大学,一个遵循权力重心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另一个则遵循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以上高校,模式林林总总,风格各不相同,但应该都可以归为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一流大学具有不同的办学模式,主要是因其生长路径各不相同。从演化的脉络看,大学进化的主流路径是:从起源于履行第一职能的欧洲中世纪的古典大学,到产生第二职能的德国柏林大学,再到产生第三职能的美国研究型大学——至此,研究型大学成为世界大学的标杆,形成大家印象中的世界一流大学。

但是,世界是复杂的,大学的成长路径也是多样的。从历史长河中大学的其它发展路径看,如经由技术学校发展起来的德国的工业大学和法国的大学校,都是我们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的案例。

走出“象牙塔”,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是现代大学走向卓越的大方向。除古老、传统大学之外,一些后发型的一流大学,也均创立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由此形成了大学、学科、人才与区域、产业、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比如,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共生互荣,走的是大学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之路;坚持少量学科率先突破,卡耐基梅隆大学通过重点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学科,实现了学校研究实力的实质性飞跃;在我国,香港科技大学坚持整体高端建设,在不到20年时间就迅速崛起。

从一流大学的发展路径看,还有一些经验也值得分享。比如,聚焦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几乎所有的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都参与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府在高水平大学建立国家实验室。

又如,国际合作牵引。在全球化时代,高水平大学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一流大学更是走在国际化的前列。纽约大学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它便开始构建全球教育体系。

再如,实施创业型大学战略。华威大学作为一所新大学,通过实施战略性学术创业活动而迅速跻身于世界大学百强行列。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根本出路

一流大学是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解决实际和现实问题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光靠写论文,“写”不出一流大学。

相对于以科技成果推动国家强盛和地区繁荣,论文发表其实只是个副产品——这本身就体现着国家逻辑和教师逻辑的不同。只是后来,当计量学家经统计分析,发现高水平大学的发表论文数量明显高于其它院校后,大家才开始注重论文发表。虽然这看上去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我们错在把结果当成了原因——论文发表是“果”,并不应是大学追求的目标。

服务社会是未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需要。我们的每所大学都要为国家服务,都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双一流”建设高校,更要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撑的理想和责任担当。

世界一流大学有不同模式和路径,这为办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即一流大学可以、应该且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当然,一流大学也还需要遵循共同的规律。规律就是共性。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办学规律、文化传统、基本国情、社会需求等来综合思考大学的发展,扎根中国大地,要在循规律中守特色、在坚持特色上循规律。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坚持服务社会毫不动摇,为科技前沿、社会问题、经济发展提供创造性解决方案。

为此,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更多高校要更加注重开展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力争从过去的科技创新跟跑转变为并跑,要主动争取领跑。领跑就是要产生重大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革新。高校要注重以新科技改造传统学科,抢抓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机会,进一步调整、优化传统学科布局,从而使传统学科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注重建设学科群,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科生态集聚。

竞争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张力,而合作则是为了聚集力量前进和推陈出新。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也是一种必须。大学学科群落应是互补、支撑和动态的。

同时,大学也要注重构建精英育人模式,提取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元素,加强小班化教学、探究式学习、结构化课程、学生选择权、知行合一等探索实践,构建更加丰富的育人模式。

作者: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陆亭  来源:文汇报2019-08-09

关闭窗口

沈阳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信息技术与数据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