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所大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工作,更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引擎”。如何使这个“引擎”动力十足、运转高效,6月5日召开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工作暨一流大学建设推进会对其进行了全面摸底筛查,形成了科学、详实的“体检报告”,并出具了精细的工大版“诊疗方案”。“体检报告”深入查摆了影响和制约教学工作发展的实际问题,“诊疗方案”明确了未来的工作思路、工作任务和工作举措,必将为这个重要“引擎”积蓄新动能、提供加速度。骐骥胸怀千里志,不待扬鞭自奋蹄。全校上下一定要抓紧教学这个重要 “引擎”不放松,重视基础工作,突出重点环节,改革创新,久久为功,一流大学创建工作就一定会迎来新局面、取得新突破。
今日刊发党委常委、副校长袁晓光同志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工作暨一流大学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要点,供全校上下学习领会,贯彻落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打造人才培养金字招牌
教育教学工作回顾
近两年来,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顺利完成,构建了“1314”教育体系,优化了专业布局,健全了协同育人机制,项目驱动新工科建设,推进了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有效提高生源质量。2018年,分别以第一、第二单位获得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填补了学校空白;2019年,两次参加省教学质量监测,分获两个第一。
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树的不牢。“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不到位。教育教学管理还未完全实现科学、高效、信息化。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专业建设水平亟待提高,国家级一流专业数量不多。二是教师队伍质量亟待提升。教师授课任务繁重,从事教改、学生能力培养等发展性工作精力不足;教师队伍缺乏“大师”,也缺乏高素质、能力强的中坚力量。教授、副教授没有全员为本科生授课。三是基层教学组织亟待加强。基层教学组织职能严重弱化,教学研究的业务职能缺失。专业建设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四是开放办学短板亟需补强。社会参与办学由理念向实践转变入局不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不够深入。校企协同育人基地育人效果不明显;基于优质资源的共享开放利用不充分。五是国际化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本科国际化办学项目还是空白;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不到位。
下步工作部署
一、对标双一流,做好理念转变体系建设大文章
面向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理念、重构体系,确保人才培养凸显我校办学特色优势。一是树立一流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坐标,将国际工程教育(OBE)理念与国内新工科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形成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的办学理念。二是建立一流教育体系。基于国家“四新建设”新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学校“1314”教育体系,分类培养一流人才。
二、瞄准新工科,做好专业优化结构调整妙文章
一是向内优化调整“一校两地”学科专业布局。沈阳校区突出新工科专业建设,推动特色人文学科专业发展。辽阳分校重点发展与化工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二是向外紧盯新兴战略产业,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增量方面,加快发展新兴工科专业、补齐新医科专业,增设人工智能、工业智能等新专业。存量方面,力争5年内推动传统工科26个专业完成升级改造。余量方面,对学科支撑条件弱、社会需求不足、评估效果差的专业予以限期整改、暂停招生或停办撤销。彻底解决我校工科不新、文科不强、理科不厚、医科短板的不利局面。
三、谋占新高地,做好“双万计划”一流品牌实文章
一是全面推动“513”一流专业群建设,重点建设5个左右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品牌专业,优先建设10个左右国内同层次领先的优势专业,规模建设30个左右具有区域、行业或产业特点的特色专业,确保一流学科建有一流专业。二是推进国家级、省级一流金课群建设。按照国家五类一流金课建设标准,启动校-省-国家三级培育机制分级培育,名师建名课,确保一流专业实现一流课程全覆盖。2020年,冲击更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力争获批1-2门国家级金课。
四、抢抓新机遇,做好课堂革命云端平台新文章
一是设立教改专项探索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规律,全面推进课堂革命。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推进教学设计创新,引导教师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凝炼新成果再次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是推进云服务教学平台建设。打造适应学生需求的智慧学习、智慧实验空间,加快形成“3+1”课程教学云服务体系。三是打造智慧教学管理平台。将管理制度与评价标准内化入平台,两年内实现教学管理全过程信息化。
五、实施新举措,做好资源保障质量文化好文章
一是打好一流教学队伍建设攻坚战。启动专项培育计划,重点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带头人和骨干队伍。健全主讲教师资格认定机制。落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重启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功能,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二是打好一流教学资源建设攻坚战。推进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打造学校核心产品。三是打好质量文化攻坚战。依据内涵项目建设标准,树好人才培养标杆。分类强化教学保障与评价机制建设,形成工大质量文化。
六、拓展新路径,做好机制创新多维发展融文章
一是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推行强基计划,打造双创融合升级版,强化校企深度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国际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建立科学的生源质量评价机制,完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体系。三是积极拓展渠道,实现继续教育新增长。规范成人学历教育,多渠道开拓培训市场。
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切实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实现学校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