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流大学建设关键时期和启动谋划“十四五”规划的重要阶段,学校党委于10月28日-10月30日组织召开首期正处级干部研讨班。为高质量开好本次研讨班,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带头谋划,深入思考,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专题报告。与会学员认真研讨,碰撞思想,建议献策。研讨班的高规格召开为我校科学制定“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规划奠定良好基础。研讨不是盖棺定论,规划不能等靠领导。学校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需要几上几下,反复论证,双向循环,合力推进。全校各单位部门以研讨班激生的新理念新思想为指引,明势清形正神,把握大势大局,聚焦行情校情,深入实施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全体智慧,以对师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想事、干事、成事的定力,为切实做好学校“十四五”规划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8日上午,校党委书记刘自康以“势明形清神正”为题,聚焦“谋划‘十四五’,奋进双一流”作了专题报告。
刘自康指出,学校“十四五”规划是被辽宁省列入建设国内一流大学重点支持高校后首个五年规划,学校党委高度重视。
刘自康强调,“势明”就是要立足观大势,接地气,努力做到“六情”在胸,“六局”全握,绘一流的图。
一要着眼于世情的新变局。政治格局的递变,中国逐渐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中心;经济力量的嬗变,我国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科技革命的激变,中国已成为新科技领域变革的主力;社会生活的巨变,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把握变与不变,顺与逆,远与近的多重变奏。
二要着眼于国情的新全局。中央强调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其内涵要把握好五个新。坚持新发展理念。明确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和前进方向;坚持新发展基点。掌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新发展动力。教育领域要与经济领域同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对教育和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强烈;坚持新发展支撑。更加注重技术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和新技术创新发展。要把握新发展格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三要着眼于党情的新布局。中央强调要把严的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更加注重政治规矩,要求党员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第一标准;更加注重制度规范,全方位构筑管党治党制度体系;更加注重组织规训,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干部教育培养;更加注重文化规约。不断加强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在规划与实施中体现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四要着眼于行情的新时局。突出铸魂立德,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突出改革创新,提出全面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突出社会服务,要发挥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组织动员等优势参与社会治理;突出特色办学,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发挥相对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五要着眼于省情的新开局。辽宁日益展现出全面振兴向上向好的气息。着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强化“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的意识;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高水平制度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干部真抓实干,树立科学的能力业绩导向;着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支持“双一流”建设。
六要着眼于校情的新定局。问题不少。学校存在人力资源短缺、标志性成果匮乏、改革推进迟滞、学术文化氛围不浓、国际教育没有打开新局面的现象;成绩不小。内涵建设逐步走上正轨,科技成果企稳回升,教育教学取得新的突破,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环境氛围整体改善;学校机遇挺多。成功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从全国看,理工类学科一直是我国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从辽宁省看,支持的一流大学建设中,我校作为工科学校具有一定优势。
刘自康指出,“形清”就是立足布优局,落好子,努力做到“四科”共谋、“四高”共绘,干一流的事。
“十四五”时期是我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要瞄准奋斗目标,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大胆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规划中要把主线主轴标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国内一流大学战略定位,全面贯彻“四为”教育方针,统筹推进“三轮”齐转工作布局,不断向国内一流大学宏伟目标迈进。学校各项工作的主线就是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落实落细的主轴就是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三个“轮子”一起转。
规划中要把时空坐标画清。在时间步骤上,要坚持“三步并走”。第一步到2022年,国内一流大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确保不在动态调整中掉队出局。第二步到2025年,国内一流大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确保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态势。第三步到2035年,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确保实现教育现代化。在空间布局上,要坚持“四科共谋”。要扬工科优势,做大做强。布文科新局,调优调顺。夯理科基础,并跑领跑。上医科项目,借势借力。
规划中要把目标任务理清。明确高起点指标体系牵引,在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上取得突破;明确高水平制度创新供给,要完善大学章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新各个领域的制度供给;明确高素质人才队伍保障,要有增量人才引进和存量人员提升的规划,求远别舍近,求显别略隐,求硬别废软,求外别弃内;明确高标准办学资源支撑,在硬件上改善办学条件,在软件上提高办学水平。
刘自康强调,“神正”就是立足谋良策,恒善治,努力做到“三态”齐建,“三正”同抓,育一流的人。
一是通过规划与实施,确保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把严的基调坚持下去,绝不能容忍搞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对教育不虔诚、对组织不忠诚、对师生不真诚、对事业不热诚的现象;把干的能力提升上来,要全面树立“无功就是过”的理念。正处级干部要重点提升政治、谋划、决策、攻坚、协调等“五大能力”。年轻干部要重点提升业务、创新、落实、担当、公文等“五个本领”。老同志和临近退休的人员也要珍惜工作机遇,给年轻同志带好头;把好的作风弘扬光大。要弘扬老黄牛似的吃苦耐劳作风,主人翁似的以校为家作风,店小二似的服务奉献作风;把优的机制固化成型,要坚持任期换届集中调,年度考核定期调,从严管理及时调。
二是通过规划与实施,确保学术生态要浓郁端正。要体现学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导向,强化学术委员会职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要体现学术学业严谨严肃的导向,要破解学术氛围不浓的问题,鼓励开辟学术新领域,让学生忙起来,让管理严起来,让效果实起来;要体现学问学习改革创新的导向。对教师要坚持质量导向,对学生要坚持五育并重,严格学业标准,严把“出口关”。
三是通过规划与实施,确保文化生态要创新守正。要贯穿好主导文化。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贯穿好职德文化,要践行“四个回归”,争做“四有好老师”;要贯穿好团队文化。家文化首先应该是团队的文化,团结的文化。教学科研需要团队,领导班子更需团结;要贯穿好执行文化,必须健全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形成动真格的督查体系,强化见实效的结果运用。
28日下午,党委副书记、校长郭连军以“立足‘十四五’规划,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学校内涵建设”为题作专题报告。他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的第一个五年期,也是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
一要面向需求,优化“三个布局”,走特色发展之路。在学科布局上,保持传统工科特色优势,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要坚持“工大姓工”的根本特性,发挥工科优势。要改造传统学科,注入时代内涵。要做实理科,整合文科,补充医科;在专业布局上,提高与辽宁地方产业发展匹配度,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要发展新工科专业,强化基础学科专业,开展特色文科专业,开设医学类专业;在学院布局上,整合资源,根据学科发展设置调整学院。要优化现有学院,面向市场需求成立新学院,比如成立汽车学院,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医学院等。我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多、种类全,要通盘考虑,基本稳定本、专科生规模,稳步扩大研究生规模,力争“十四五”期间保持每年10%的增幅。积极发展国际教育和继续教育。
二要强化内涵,转好“三个轮子”,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开展教学工作。继续深化新工科背景下的OBE教育教学模式,重点打造“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大力加强信息化和国际化建设,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要以“四个面向”为遵循,全面开展科研工作。要向基础研究进军,向培养创新人才聚焦,向服务辽宁振兴发力,积极培育高水平成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开展学生工作。要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构建“立德树人”大课程体系,要关心关爱学生,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三要创新机制,实施“三个路径”,让“十四五”规划做实落地。要建立协同机制。既要建立学校内部协同联动机制,也要建立学校内外协同机制;要完善改革机制。突破重点领域改革,真正破解学校发展问题的关键痛点、难点、堵点。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要建立动态评估考核机制。“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要求,要分解年度任务,制定年度学校工作要点,将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学校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检查、监督、评估,保证学校发展按战略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党委常委、副校长袁晓光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题,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世杰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分配制度,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保障”为题分别在研讨班上作了交流发言。
分组讨论环节,全体学员在学习9月28日辽宁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有关精神的基础上,围绕校领导发言内容,紧扣学校“十四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聚焦优化布局、深化改革、教育教学等实际,从“现状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目标与举措”等方面进行分组讨论。全体校领导参与到分组交流研讨中。刘自康深入各组与全体学员进行深度交流。
30日上午,5位学员代表将分组学习交流讨论成果向全体学员作交流汇报。
开班及结业仪式由党委常委、副校长何又春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