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自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以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关注点、关键词。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双一流”方案的讲话、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系列讲话, 深刻地分析了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性, 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科学概念,对加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时代特征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017年9月,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了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是中国高校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加速器”。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内容赋予了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更宽广、更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每所高校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都可以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说,都要并可以争创一流。“一流”不只是世界的一流,也可是领域的“一流”或区域的“一流”。因此,“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仅针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是面向所有高校,应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追求。应该说,世界一流是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更不是所有高校的目标。除世界一流外,更多的高校建设目标定位为国内一流、同类一流。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高校,都应在“一流”目标的引领下,准确定位,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一流”建设的决策部署,从2016年开始,江苏启动了两项工程,即“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和“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旨在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彰显特色、强化内涵、争先进位、追求卓越。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的框架是“专项+综合”。专项项目就是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四大专项”,重点助推高校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争创一流,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基础。综合项目主要对总体水平靠前的省属高校,进行整体扶优扶强,同时对入选国家 “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按照国家要求给予支持,助推高校提升综合竞争力,向高水平和世界一流迈进。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对象是全体本科高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校有机会。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不针对特定的高校,每一所高校只要条件具备,都可能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对象。二是校校有任务。目前“四大专项”已覆盖全省所有高校。每个高校都要把项目建设好,并以此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校校有特色。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专项+综合”的制度设计,导向就是要鼓励“有特色”“高水平”,不追求“大而全”“综合性”,鼓励每所高校有个性、有优势、有竞争力。
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重点支持综合优势明显、整体实力较强或专业特色鲜明、在国内同类院校领先的学校,集中资源和力量实现关键突破,同时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专业(群)特色、文化特色,形成错位发展、竞争发展、特色发展的优良生态,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重点打造5-8所在全国具有领军地位、专业建设水平高、国际化程度高、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 为实现这一目标,江苏已遴选培育20所左右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一批江苏省高职高水平专业集群,覆盖300个左右骨干专业,打造30个左右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集成化实践平台。
在学科建设方面,江苏始终注重体系构建,不搞数量堆砌,不搞拔苗助长,每层学科都有更多数量的下一级学科作支撑,逐层推进、逐级上升,努力推动不同发展基础、 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科都能迸发活力,树立“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目标,在不同层面提升水平、形成影响、追求一流、作出贡献。目前,江苏学科建设已构建四级体系。一是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江苏共有15所高校的43个学科被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这些学科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其发展目标就是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二是江苏省优势学科。从2010年起,江苏启动两期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0个亿,立项建设170个优势学科。 优势学科主要覆盖博士学位授权点和部分硕士学位授权点。如果说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是高峰,那么优势学科则是高原。2017年江苏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43个学科,均是江苏省长期建设的优势学科。三是江苏省重点学科。这是江苏持续实施的学科建设项 目。“十三五”期间,江苏立项建设323个重点学科。重点学科作为优势学科的后备军, 覆盖所有本科高校,主要集中在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部分学士学位授权点。四是校级特色学科。江苏高校立足区域需求和学校发 展实际,开展了校级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比如,南京大学实施的金牌学科战略、东南大学实施的一流学科攀升计划,扶持主导学科,培育特色学科,拓展应用学科。近年来,江苏通过系统化、体系式推进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江苏有466个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70%,总数位居全国第二,A、B、C三类学科数均居全国总数的10%左右,呈现合理的分布格局,体现了学科建设百舸争流的良好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重要指示,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指明了中国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发展理念和重点任务。江苏作为建有全国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的省份,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教育思想,吃透精神实质,抓好用好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大力推动一批高校和一批学科争先进位,并力促一批学科和有条件的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全国一流。
一要坚持特色。特色是生命线、是核心竞争力。“双一流”建设,不能照搬照抄,不能是东施效颦,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形成特色,既可以是学科特色、地域特色,也可以是民族特色。在“双一流”建设中,必须转变高校“杂货店”和“大排档”形象,努力办出“精品店”和“专卖店”,办出有世界水平的高品质“百年老店、千年老店”。每个大学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都应具有独特的味道,而不是各种排行榜上名次的差异。只有坚持特色,体现差异,高等教育才能提供丰富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需求。
二要办出水平。如何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成效?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目标和路径,但不外乎这三个“高水平”。一是集聚高水平团队。这是高校地位和学科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培养人才、创造成果的前提。二是培养高水平人才。大学办得怎么样,学科建得怎么样,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三是产出高水平成果。偏重研究型的高校要瞄准学术前沿,聚焦原始创新。其他大部分高校必须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应用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形成实实在在、能够落地的研究成果,真正把研究做到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百姓家。无论是哪一类高校,都要朝着这些目标努力,把力量和资源集中到这三方面来。
三要完善机制。建设“双一流”,按部就班没有出路,因循守旧更加行不通,特别是不能把眼睛只盯在能拿到多少经费和几个专项上。要思想再释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在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新理念、自我革命,让改革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最大的推动力、最大的红利。 要通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通过内涵建设机制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要通过评价机制改革,突出分类评价,突出绩效导向,突出动态监测,激发高校活力,确保建设实效。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